淮海战役期间,假如白崇禧率领华中20万大军加入,能否挽救国军?

发布日期:2025-02-04 22:51    点击次数:70

在复盘淮海战役的时分,很多人把国军的失利归咎于白崇禧身上。

这些人的论点是,在淮海战役之前白崇禧本来答应的好好的,要去徐州担任剿总司令官指挥八十万大军和我军决战,可临到头却撂挑子不干,老蒋只能被迫用刘峙和杜聿明的草台班子,导致前期很被迫。而到了中期,由于拒绝赴任的连锁反应,让华中剿总三个兵团中只要一个黄维12兵团前去援助,假设其时白崇禧是默许中央军宋希濂兵团去援助淮海战场,或许会扭转战局。

那么,现实真的如此么?

其实,甭说白崇禧不让宋希濂援助,就算加上他的嫡系张淦兵团一同上,让他带领20万华中剿总大军参加淮海战场,依然也改动不了国军的大溃败结局!

为何这么敢这么说,且听雨田君逐一详解……

白崇禧拒绝救援淮海战场

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在我军的总攻之下三军毁灭,被全歼于徐北的碾庄区域。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1948年11月下旬,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敞开。

其时战场其时的形势是:

徐州剿总将近50万国军现已被我军切割围住,其时刘帅形象的将其称之为“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既吃掉已围的黄维兵团,围住南下的杜聿明集团,住北上的李延年兵团。

这儿需要提早说明的是,在淮海战役开端的时分,老蒋由于对战局过于乐观,因而最开端的时分并不是要集结华中剿总三个机动兵团前往中原助战,而是单纯让黄维兵团西进给黄百韬突围。

换一句来说,当老蒋想要从白崇禧的手中调宋希濂兵团,现已是第二阶段中野围攻黄维兵团时分才开端的。

11月29日,在接到黄维兵团的屡次求救电报之后,老蒋直接给白崇禧打电话,让其调“张淦兵团”(第3兵团)经潢川前往救援和接应黄维兵团。

而至于为何不一开端调宋希濂兵团,主要仍是宋希濂兵团方位在西面的鄂西区域,离黄维兵团最远。

可张淦兵团是正牌的桂系部队,是白崇禧的主力,其时以为淮海战役败局已定的他自然不同意。

其时参谋们问白氏为何不调兵突围黄维,他的回答是:

“蒋先生打电话过来,我说张淦兵团不能抽出去。武汉是重镇,假如产生问题,谁担任任?蒋先生说,假如徐州失利,将整个瓦解!抽调后,假如武汉产生问题,不要你担任。我对蒋先生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因而,老蒋知道张淦调不动之后,才让更远的宋希濂兵团去援助。

可关于宋希濂兵团,白崇禧也不愿意放,他找到宋希濂劝道:

“(老蒋)一定是要调你这个兵团东下声援。这样,武汉区域就仅剩下一个张淦兵团和鲁道源、张轸、陈明仁等几个军罢了。……你的部队再调走,武汉区域就显得愈加空虚,把你的部队调去,恐怕也不能解徐州之围,并且时刻恐怕也来不及了。”

从以上白崇禧的这些言辞,固然是有保存实力的主意在里边,但白崇禧作为一个固执的国军将领,假如有条件他肯定会援助,毕竟他最大的对手是里我军而非老蒋,唯一让白崇禧不愿援助的理由是:

他对淮海国军境况并不看好,或者说现已默许了杜聿明和黄维两大集团失败的结局……

12月2日,宋希濂看到白崇禧这么坚决,只能前往南京跟老蒋复命,并商讨着如何跳过白崇禧将14兵团调走,而在几番的讨论之后,国防部协商的声援成果便是:

14兵团(20和28军)快速集结,并轻装前往沙市集合,并从水路到汉口,经汉口换乘大轮船到南京(浦口),并补充重武器和配备,前往蚌埠与李延年兵团一同打通和黄维兵团的联络。

可真实动起来的时分,白崇禧却使用自己华中剿总司令官的便当干预好延缓了这次行动。

他先是将首要到达汉口的28军扣在码头不让动,并让汉口的轮船拒绝28军登船,但28军是顾祝同的部队,最后白崇禧也拦不住,在一顿扯皮之后只能放行;紧接着的20军是川军部队,白崇禧直接找到军长杨干才说话,劝他要以大局为重,可杨干才毕竟非嫡系出身,卡在老蒋和白崇禧之间,左右不是,只能停滞在汉口,最后老蒋仍是派了国防部第三厅长许朗,走白崇禧部下徐祖诒的关系才让20军上船。

可实际上,宋希濂这两个军到南京的浦口集结准备前往蚌埠的时分,黄维兵团却现已被我军进行最后总攻,并消灭在双堆集。

因而,很多人以为白崇禧的这一个延误,也让黄维兵团没能等来援军。

再来20万大军也是白给

其实,就算是宋希濂兵团真的参加战场,其实也是杯水车薪。

首要,咱们来看宋希濂兵团的配备。

仅仅是2个军,并且这两个军还不满编,满打满算才5万人。假如白崇禧不阻拦,宋希濂兵团最快也要在12月7-8日,能会同李延年和刘汝明两个兵团一同增加对我南线阻击阵地打开攻势。

其时我军南线的阻击部队则是以:

中野2纵、华野6纵为主,到了12月8日今后,又增加了华野渤纵11师以及豫皖苏军区5个当地团,阻援部队军力达到了5万人以上。

在12月8日左右,华野早已对杜聿明集团完成了全体围住,从围住圈外围调1-2个纵队南下援助并不算难事。

并且黄维兵团是在12月15日左右被我军消灭,也便是说加上有或许南下的华野2个纵队,只需要挡住宋希濂这两个军一周的攻势,考虑到这两个军战斗力强度中等左右,华野守住不成问题。

同时南线防地还靠近豫皖苏和苏北根据地,能够随时进行人员、物资和配备的补给。

就客观军力和时刻上来说,哪怕14兵团进去也对战局构不成多大的威胁。

其次,便是两边士气和心态问题,14兵团不或许会全力救援。

当14兵团到蚌埠的时分,中野早已开端总攻,黄维兵团毁灭是早晚的事。

这个时刻节点,无论是关于围住圈里边的黄维兵团,仍是外围的救援部队来说都是一个煎熬,关于救援的三个兵团(李延年、刘汝明和宋希濂)而言,他们假设真的能冲破我军在南线的封锁线,进入围住圈内,会不会进入更大的围住圈里边呢?

这个还真是有或许!

知道其时刘帅在谈论到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时分,就说过

“要确保挟着的掉不了,看着的跑不了,就必吃掉黄维兵团,腾出手来,再歼灭杜聿明、李延年。”

换一句话来说,“黄维兵团”便是一个饵,专门抛出去让老蒋继续留在淮海的“饵”。

现实上,当得知我军两大野战军全歼黄维兵团之后,李延年和刘汝明就慌忙撤退,这是为什么?还不是怕我军回过头来围住他们,哪怕是加上14兵团他们也没胜算。

最后,既然宋希濂兵团去了也是白搭,咱们无妨再进行一个大胆的猜测,那整个华中剿总剩下的20万大军参加成果会如何?

假如,白崇禧不阻拦,并让宋希濂带领的不止14兵团、还有张淦第3兵团、陈克非的第2军,整个华中剿总倾巢出动,能否扭转战局呢?

答案仍是——否定的。

咱们暂且不论华中剿总三军出动,我军在大别山留守的军区部队会不会趁华中后方空虚,出兵攻击荆州和武汉,将战火烧到长江,提早进行渡江战役。

就算的这将近20万的军力,再投入淮海战场也是杯水车薪。

其时这些援军,算上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刘李两个兵团,总军力也才60多万,固然我两大野战军在碾庄和徐东阻击战中伤亡很大,但总军力还剩50万是有的,假如国军真的悉数ALL IN,那么淮海战役将会一向持续再僵持1个月左右。

再退一步来说,战事胶着,对我军来说反而更有利。

别忘了,1948年12月份,其时全国是什么形式?

傅作义被东野团团围困在平津,张家口和新保安解放,除了北平、天津和塘沽之外,华北也悉数被我军控制,一旦东野派4-5个纵队南下,便可直接改动战局,其时东野(四野)一个纵队的含金量,自然也不需要雨田君再次多说。

他们一个纵队军力在6万人左右,火力跟国内国军一个兵团差不多。

得到东野补充的中野和华野,将这60万徐州剿总残军以及华中剿总主力悉数包圆,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到时分,甭说李宗仁找我军商洽?我军乃至能够不休整直接打开渡江战役,而由于老蒋现已把悉数主力都ALL in在淮海战场,解放全中国将提早进行……

故而,从咱们这剖析上,能够得出其时国军在淮海的败局已定,老蒋调华中部队去声援,只会扩大我军的战果,而白崇禧正好是看中这一点所以才阻挠。